前海的建设注重品质与细节,也引入了最先进的技术和模式。最初的建设中引入片区环评、叠加推进、总建筑师负责的方式,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如今,前海的建设全面应用三维数字化建筑信息模型技术(简称“BIM”),让建设中的前海成为一个数据的集合体。
据悉,为应对前海开发建设所面临的体量大、标准高、交叉多、时间紧等众多建设难题,前海通过引入先进的BIM技术,依托其创建具有项目物理特征和功能特性的数字化和可视化模型,创新前海规划、设计、施工等建设管理模式,全面提升前海城市建设及后续全生命周期城市管理水平。前海的建设全面应用三维数字化建筑信息模型技术(简称“BIM”),让建设中的前海成为一个数据的集合体,建成一流的智慧城市。
创建前海三大基础模型 通过无人机倾斜摄影、BIM三维建模等创建地理测绘、工程地质和工程规划三大基础模型,建立起整个前海片区“BIM+GIS(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地理信息系统)一体化电子沙盘”,快速梳理、预检和处理前海各层级规划衔接、地下空间、建设时序在空间、功能和技术上的错漏碰缺、提前预判地质风险等问题,动态监控规划实施情况。
截至2017年11月共完成了合作区15.5平方公里范围内两期地理测绘三维模型的数据采集和模型制作与发布。当前根据前海城市新中心规划优化调整的需要,正在着手准备采集宝安中心区、大铲湾区等区域的实景数据。
BIM制作效果图 根据合作区规划勘察资料和地块详勘资料分两个阶段建立地质数据库和地质三维模型,并在施工期分区块进行模型动态更新。截至2017年12月共完成2870个地勘钻孔数据录入,创建了覆盖40个项目的地质模型。地质三维模型建模范围涵盖桂湾、前湾与妈湾三大片区,面积范围9.75平方公里。
涵盖桂湾、前湾与妈湾三大片区,内容包括市政道路、天桥、景观桥、空中步道、水环境、景观、地下车行环路、地铁区间、地下步行通道、市政管网、地下空间设施模型等。
2017年12月底,在融合各开发商房建模型以及桂湾河、演艺公园为代表的景观模型的基础上,完成了深化规划模型。
据悉,前海在三大基础模型的基础上初步建立前海城市级数字化沙盘,为轨道交通、妈湾综合管廊等多个规划方案的调整提供三维支撑,提升了地下空间构筑物规划准确度。截至2017年底,三大基础模型累积为20多个在建项目提供了设计参考和方案决策辅助。
开展设计施工信息模型建设 BIM技术有何不同?传统二维设计从最初规划到最终方案设计都是以二维图纸及报告方式体现,信息不完整、表达手段单一;BIM将工程设计从二维时代带入三维时代,BIM能够提供完整的、与实际情况一致的全信息模型,实现基于模型对设计方案进行错漏碰缺检查及三维可视化调整优化。
BIM建设管理平台主要由BIM协同管理系统、工程BIM模型一体化应用系统、BIM信息监控指挥软件系统、移动APP实时总控系统组成,旨在实现参建各方工程数据共享与在线协同工作。BIM建设管理平台作为开展BIM工作的抓手和着力点,是前海BIM工作的核心内容之一。
“战绩”
2017年,前海开始针对辖区范围内所有政府投资项目逐步进行BIM模型的创建,工程范围包括部分房建项目、地面地下道路、地铁及地下空间工程、地下管廊及地下管网工程等,并基于信息模型开展了设计施工一体化应用。
具体排查了桂湾片区听海大道地下空间内1、5、11号地铁线站点和区间、待开发地块、市政道路、共同沟、管线等纵横交错的复杂边界关系,检查和解决在空间接口、专业接口等存在的问题。
在交易广场项目,利用BIM技术开展多专业三维数字化协同设计,快速梳理出二维图纸中存在的错漏碰缺问题,提高了设计标准和质量,加快了设计成果的稳定。此外,在二单元冷站利用BIM技术在有限的空间内将设备集约布置,提前模拟检验,避免反复施工;及时发现了梦海大道与前湾一路路口竣工实景模型与原设计图纸的偏差,有效提升了设计质量,帮助提前清理施工阶段可能发现的问题,保障工程顺利开展。
施工现场动态监控
|
2021年湖北省建设工程BIM大赛举行 一批新特优项目数字化出圈
2021-08-04
2021-07-28
2021-07-22
联系电话:0514-87351000
企业邮箱:shengtu@stubim.com
公司地址:扬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扬子江中路186号智谷大厦B座13层
苏ICP备16054156号-1 www.stubim.com 版权所有 © 江苏胜途工程科技有限公司 未经许可 严禁复制